宋宋画作
对于已经推进了6年的校园足球来说,2014年是不寻常的,也注定意义重大的一年,这一年年底,此前由体育部牵头的校园足球划转教育部。
根据11月底召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电话会议公布的数据,参与校园足球的城市已由2009年的46个发展到如今的132个,参与学校由2026所发展到5089所,注册学生球员人数达到19万人,校园足球人口覆盖270万人,每年举办各类校园足球赛事达10万场以上。这些数字固然令人欣喜,但校园足球推广的实际效果和辐射效应还有待评估。
教育部提出,未来3年,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中小学数量将增加3倍至2万所,校园足球运动员人数将增至2000万人。但比起数量的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构建完整的校园足球体系,为足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营造优质的环境。
第四级联赛在初中阶段遭遇瓶颈
在教育部的《校园足球计划》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足球联赛体系成为改革方向之一。“这是校园足球的主体,在这个(四级联赛)基础上,我们的一些孩子会成长起来。”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他非常重视赛事的作用。的确,能贯穿教育的赛事设计,就像是驱动校园足球不断运转的主轴,带动作用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如果具备足球特长的小球员能从小学踢到大学毕业,也会给那些对孩子踢足球持观望态度甚至反对的家长们一颗“定心丸”。
目前,校园赛制融合仍存在障碍,初中联赛成为发展的瓶颈。与新兴的小学联赛相比,初中联赛远未形成规模和体系,很多在小学培养起来的优秀球队在毕业后便解散。此外,由于初中课业负担过重,足球氛围不浓,孩子们在小学打下的基础也会逐渐荒废。2014年全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裁判长周群力有些担忧地表示:“初中以后,足球场少了,很多校长也不支持,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比赛不足也是不少校园足球队面临的问题。很多球队一年只打十几场正式比赛,而日本的一支青少年队一年基本打50多场比赛。对此,广州富力足球学校校长洪有强感触颇深:“13岁以下的孩子几乎没有国家级、地区级的正式比赛,很多都是通过民间渠道互相打一些教学赛,正式比赛很少,高水平的比赛就更少了。有时候我们邀请其他学校打友谊赛,但校长不同意,担心球员受伤。”
一旦四级联赛真的能顺利运行,比赛场次应该会大大增加,但要实现“小学不出区、初中不出市、高中不出省”的布局,规划需要更加科学合理。今年夏天,北京全运会男子C组(13岁以下)足球比赛,比分竟然是0:47,令人咋舌。如此巨大的实力差距,也失去了训练价值。对此,蔡伟总经理提出,校园足球联赛可以先在一个地区建立四支水平相当的校园足球队,互相打联赛,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等足球环境形成后,再建立四支下级球队,采用升降级制,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
在四级联赛体系中,已运行15年的高校足球联赛最为成熟。“高校足球联赛是四级联赛中的最高点,联赛的兴旺可以让学生看到踢足球有前途,从而带动下面三级联赛的发展。”赵俊杰副主任希望有更多高校参与其中。“稳定的赛制、合理的分组、经费的保障,都是吸引高校的重要因素。现在教育部又批准更多学校招收足球运动特长生,这无疑是一大利好。”
体育和教育的壁垒是上升通道的障碍
“当时我们设计校园足球的体制是‘两条腿走路’,如果你在校园里踢球,有职业队看中你,有发展空间,你就可以走职业道路;如果你球技不是特别突出,也不影响学业,可以正常参加高考。”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主任、原副主任陆宇说,“校园足球,校园是第一位的,孩子们在校园里就应该接受完整的教育,足球只是其中的一门课程,是一项技能。”
现实中,这两条路成了无法交叉的平行线。由于校园联赛不允许已在职业球队注册的球员参赛,对于那些有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意味着一旦进入职业俱乐部,就不能再以体育生的身份去上大学。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两种模式,让这些足球苗子在未成年时面临踢球还是上学的困境。这是一场一方有得,一方有失的“零和游戏”,但无论结果如何,没有人是赢家。
崔宇是中国人民大学足球队的左后卫,目前正在参加新赛季的大学生足球联赛。回首自己十多年的足球生涯,他常常感到幸运,凭借着足球技术,他从人大小学一路晋升到人大附中,再到人大。“其实我一直都有走职业道路的机会,从小就有俱乐部邀请我加入梯队,但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决定去读书,毕竟选择余地更大。”崔宇的想法很有代表性。竞技体育和职业赛场的高淘汰率,让学生球员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失去了读书的退路之后。
相比之下,日本青少年足球的“两条路”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本大学生足球联赛的水平相当于日本乙级联赛(J2)的中游水平。得益于严格的教练员评级制度,学生球员在大学期间既能接受高水平教练员的科学训练,又能有机会为俱乐部效力,上大学和踢职业足球并不矛盾。
教育部门在校园足球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政策执行、球员招生、资金投入等方面更有优势,但体育部门也不能袖手旁观。在教练员培训、技术输送、业余训练等方面,中国足协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充分参与。陆羽说:“两个部门(体育和教育)应该经常坐在一起研究,结合各自的优势。”在发展校园足球的共同目标面前,应该彻底消除体育和教育系统人为制造的各种壁垒。
急功近利是培养人才的大忌
“你认识北京国安的赵和敬吧?他是我们学校的。”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上,重庆七中的小球员们总喜欢这样介绍自己的学校。在他们眼里,能有一位全国知名的专业球员来自自己的中学队,是一种荣幸。
可惜,专业赛场上像赵和静这样的例子太少,校园足球这片尚且贫瘠的土壤想要成为足球人才的培养基地还为时过早。人口基数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中国足球的现状能够得到快速改善,从量变到质变,需要耐心和积累。如果以急功近利为目的强行催生幼苗,只会给已经十分脆弱的校园足球生态带来更为严重的破坏。校园足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普及,随着规模的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多,人才的涌现自然会水到渠成。
事实证明,校园足球如果培养和发展得当,可以成为培养足球人才的渠道。天津市足协校园足球办公室主任史连志说:“全国U12(12岁以下)足球锦标赛,天津、深圳、梅县、盐城四支球队来自校园,其余20支球队均为专业队。我们最终获得了第七名,这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我们并没有专心,而是利用周六、周日进行训练,老教练为此付出了很多。如果适当增加训练时间,这些孩子的成长空间会很大。”重庆七中的校队实力也强于同城同年龄段的俱乐部梯队。队员徐博宇说:“球队每天只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文化课一点也不落下。”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足球队教练裴曾自信地说:“我们的队员只要每天保证两个小时的训练,多出去参加高水平的比赛,就能与顶级俱乐部梯队抗衡。”
说到底,校园足球的本质目的不是为了发掘中国足球的顶尖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让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养成团结、奉献的精神,懂得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养成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冒出来的“好苗子”能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有畅通的升学渠道,这就是校园足球的意义所在。陕西志丹县校园足球发起人丁长宝说:“要树立校园足球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足球培养的是健康的身体,培养的是崇高的团队荣誉感。希望不要一味地用考核来评价校园足球,如果这样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这绝对不是我们的初衷。”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校园足球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向前推进,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不需要表面功夫,不需要“外热内冷”的昙花一现,需要扎根校园的行动和决心,弥足珍贵。